很多的教養書,都在談家長要如何戒吼和平靜。但有時認真想想,這實在是很整人,也很困難。不是說困難就不要做,但我實在很想正視一下它的困難。
.
首先,小孩能讓大人斷線的事情實在太多啦,要怎麼樣在面對情緒刺激源的時候沒有情緒呢?這未免也太不符合人性了吧!
.
再說,雖然我們長大的過程,一定會受到原生家庭經驗的影響,但也沒有每件事都一定要回去追溯過去人生創傷、自我探索走一趟內心旅程吧。小人翻倒了水瓶、弄溼了筆電、而你所有的資料沒有備份就眼睜睜看著它全毀的悲劇,不需要有內在的童年陰影我也是會崩潰啊?有很不合理嗎?
.
最後,人際互動的許多情況實在是太快速跟迫在眉稍了嘛,尤其是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。像是孩子過馬路過到一半,因為聽到你說等一下不能再吃冰棒而路倒斑馬線,紅綠燈上的綠色小人正激烈奔跑、倒數剩下六秒就要變燈了,你是要怎樣好好講話、慢慢講話?
.
事實上,我想,平靜而維持愛的連結,只是一種有時能夠獲致的最理想狀態。
.
在這樣的狀態下,親子關係不會產生破壞、孩子不會因為感到不安全而情緒更激動、孩子能夠有更多認知運作的能力消化我們所給出的教養訊息…….等等,好處族繁不及備載。
.
『成為平靜又維持愛的連結的家長』不應是一種目的,它應是一種附帶的結果。
.
什麼的附帶結果呢?
.
成為一個父親或是母親,這個新的人生角色,在與孩子互動的經驗中,反覆地練習『聽自己的感受、接納自己不夠好、照顧自己的需要、不管如何相信自己是一個值得愛的人』的附帶結果!
.
也就是說,回應自己和照顧自己,才應該是目的。成為一個平靜又維持愛的連結的家長,只是隨之而來的好處。
.
這聽起來很抽象,而且很容易讓人誤解,是要家長翹腳育兒不用管小孩的意思嗎?
.
愛兒學 LoveParenting 是我的同行所做的一個平台,我無意間發現他們,覺得平台上講到的很多觀念,實在是太令人喜歡。之前就曾經分享一篇是關於小孩無聊怎麼辦的文章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延伸閱讀:【孩子二三事:暑假,讓孩子每天做些什麼呢?】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.
他們最近出了一本翻譯書,是 Laura Markham 所寫的『與孩子的情緒對焦:做個平和的父母,教出快樂的小孩』。當然,這本書基本上還是希望幫助家長在很多自己有情緒、或者是孩子有情緒的情境裡,運作得更加順暢。
.
不過,在讀這本書的時候,還是在家長的自我覺察和自我照顧上,讀到許多有趣而具體的概念。
.
她從『警報』的角度,來看我們和孩子相處的時候,產生的那些情緒。
.
當然,面對孩子的失序行為,我們會有情緒反應是合理到不行沒有錯,但除了最直接的斷線跟生氣,也可能還有:
.
1.擔心不大聲說話孩子會學不到教訓
2.擔心是不是太輕易放過孩子他以後會變壞
3.擔心自己明明生氣還要假裝冷靜孩子會覺得我們很虛偽…..。
.
比方說,我們的情緒警報響起的時候,心裡也可能是有各式各樣的著急和難堪,像是:
.
1.我現在沒時間管這個!
2.你這樣讓我好丟臉,大家都在看!
3.我做錯什麼讓他又這樣鬧情緒?
4.為什麼他這樣對待我!?
5.為什麼你不能照我的話做?
6.他不尊重我的權威…我必須防患未然。
7.他在操控我!
.
我自己也曾經聽過一個全職在家一打二的媽媽,在說育兒生活的辛酸時,常常會說:『小孩為什麼要這樣糟蹋我?』
.
粉專上,我之前也曾寫過一篇文,就是在談這些在親子互動裡的念頭,以及它們所引發的情緒反應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延伸閱讀:【有時自己:氧氣罩,要先戴在自己的臉上】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.
在當媽媽以前,我們先是一個人,也會有自己的需要,當我們在依附關係(親子互動)中,有七大內在依附需求的其中之一、或同時多個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,當然我們會有情緒,警鈴大作。
.
Markham 用簡單的概念來談:這些都是警報。
.
我們要為自己做的,是好好聽見自己的警報,回應自己:
『沒事了,虛驚一場,這是假警報,並不是真的』
『這不是緊急狀況,不是威脅,我可以處理。』
『孩子表達出感覺是件好事,我不需要急著做些什麼』
『我不要讓事情複雜化,這不是針對我』
『孩子就只是…..而已、他已經盡力了。』
.
安自己的警報,先讓自己從威脅的感覺裡放鬆下來。在放鬆下來以後,要做出愛的選擇:『每天盡可能分分秒秒都關照自己,就像照顧孩子那樣,同樣看重自己和孩子的需求。– Laura Markham』
.
1. 選擇照顧自己、支持自己、再重來一次
2. 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盡可能隨時關照自己的習慣
3. 每次注意到自己不滿或煩躁就停下來問問自己:「現在我最需要什麼來保持平衡狀態?」
4. 去滿足自己的需求(跟朋友去喝一頓下午茶,好好洗個澡,戴上耳機聽自己喜歡的音樂而不是小孩的兒歌,花時間做自己的興趣或嗜好…..這些是我自己加的)
5. 觀察日常生活中教養的挑戰時刻,找出方法在這些時候幫助自己成長。
6. 選擇記起孩子可愛的地方、欣賞他
7. 選擇讓我們和孩子的連結裡有愛意、支持他、不要放棄他
8. 有機會就讓自己沉浸在孩子給的那些美麗與喜悅的小時刻。
.
Markham提供的各種方法和原則裡,我很喜歡這段話:
.
『孩子會與父母合作,最深層的理由就是他們愛我們,希望我們開心。不論如何,都要好好保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。這是我們唯一能夠對孩子產生影響力的媒介。這是孩子最需要的,而這份親密關係,讓我們感覺到教養路上所有的犧牲都值得。』
.
重要的也許不是當平靜和溫柔的家長,而是成為父親或母親以後,認真愛和接納自己。
.
當一個透過愛來影響孩子的大人。
.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