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問你,孩子什麼樣的表現叫獨立?你怎麼答?
三歲去幼稚園灑脫說再見?五歲分房睡夜夜好眠?九歲去夏令營頭也不回?如果真的都這樣,就代表孩子獨立嗎?這些答案,都是『孩子在與我們分離時不受影響』。
.
當然,我們可以了解,所有的物種繁衍,最終都是要走到這裡,因為親代會死亡、會離開,子代必然得要有那樣的一天,即使照顧者不在身邊,也能不受影響。既然是所有物種,當然也包含人類。但,你認為人類的獨立,就僅僅只是能分離、僅僅只是能求生嗎?真正的獨立,意義是什麼?在怎樣的前提下,才會發生?
.
Laura Markham 在《與孩子的情緒對焦:做個平和的父母,教出快樂的小孩》一書裡這樣寫道:『人類寶寶和其他哺乳類相較,出生時明顯無助許多,他們需要成人貼身的照顧,直到自己可以獨立生存。』所以,事實上,孩子在成年之前,天生就需要依附一個主要的成人,今天孩子若能輕鬆地與我們分離,就表示他會轉而去依附另外一個成人,甚至是同儕,這是人類生存的本能。
.
與你分離而不崩潰,有時代表他只是換個對象依附去了!
.
Markham認為,獨立真正的意義,應該是孩子感到有自信能夠與世界互動、有能力能夠管理自己的生活,像是自己完成事情:吃飯、上廁所、穿脫衣服、準備書包、刷牙洗臉、上課下課,#某種方式安頓與調節自己的情緒,跟他人連結,有適宜的互動。
.
而這種探索世界、因應困難的意願,完成發展任務、嘗試負起責任的勇氣,是立基在『孩子足夠信任照顧者所給的安全依附、相信照顧者在他需要的時候會出現』的重要前提下。也就是說,能獨立,是因為愛給的夠了。安全的連結和信任感穩穩地在那裡,才做得到。
.
而安全連結,是傳遞『我在這裡,我看見你,在你需要的時候我會有能力幫助你』。但是對我們來說,要一直做到這樣,真的很累人,因為生活中的任務太多了,細碎作息的運轉要能維持順暢,有太多的『下一件事』等著我們帶孩子不斷往前去『完成』,除此之外,累也還因為我們是人,有時也實在好想要好好抽離或是獨處,沒力氣跟孩子連結。
.
Markham 也邀請我們對『連結』抱持較合理的期待。真實的情況是我們與孩子本來就是一下子斷線、一下子連線、又一下子斷線,重要的是我們在斷線後能夠偵測和修復連結,同時在平常的日子能夠透過儀式,穩定地,創造連線的時刻。不要總是等到我們和孩子的情緒都是負向滿載的時候,才要試著透過壓制的方式教養孩子、催促他們獨立。也就是斷線很正常,而平常的保養很重要。
.
我們來要談談『保養』
.
愛的保養和車子的保養一樣,要是定期的,因為固定,產生節奏和儀式。它帶給我們一種穩定的滋養、預先的潤滑,讓孩子更有能量獨立、更願意受我們的影響、更有本錢面對愛的磨損、重新連上線。Markham在書中舉了很多的例子,強調這些保養不需要時時刻刻,卻可以很日常。像是:
.
1.每天安排一段特別的時間給孩子,15分鐘也好,和孩子一起做他想做的事或有趣的事。
2.在孩子意識或感覺到即將要與你分離的時刻,先跟孩子擁抱,專心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。
3.在與孩子重聚、重新連結的時候,感受孩子的狀態,跟他的情緒同步,用肢體接觸歡迎他。
.
我讀的時候發現,這些分離與重聚發生的高峰,就是在早晨叫醒孩子起床(重聚)、送孩子離家上學(分離)、傍晚接孩子下課(重聚)、還有夜晚讓孩子入睡(再度分離)。而早晨,父母通常趕時間又要完成出門的各種準備,夜晚,父母通常已經累了一整天。
.
因此,Markham也在書中分享許多,有助於爭取時間和心理空間、好好和孩子在分離與重聚時溫存的小技巧:
.
1.讓每個孩子跟自己盡早上床。
2.前一晚就把要出門的東西準備好,讓例行的事務越簡單越好。
3.讓自己比孩子早起,爭取額外的時間。
4.早晨叫醒孩子時先花五分鐘時間和孩子好好擁抱
5.明白孩子需要你的協助才能把例行事務完成
6.提供孩子選擇,讓孩子自己決定一些小事,減少強加的控制。
7.也要在雙親兩人都忙碌時,放棄大部分的期待
8.讓每個孩子公平分配雙親的時間,包括關燈後每個小孩有十分鐘的私人時間
9.專心地完成睡前儀式,禁止3C產品
.
請記得,『心』專注地在一起了,連結夠了,『愛』的保養就夠了。 愛保養夠了,『獨立』,就可以奔馳了。
.
原文載於:愛兒學 LoveParenting| https://reurl.cc/9Xbj0v
原文載於:愛兒學 LoveParenting| https://reurl.cc/9Xbj0v