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,我們就是得跟孩子設下界線。
也許是因為他要伸手去碰危險的東西;也許是那部說好了只看兩集的卡通,孩子已經討價還價多看了一集又一集;也許是到了該離開公園或遊樂場的時間;也許是孩子看著別的小孩很開心地吃著糖果,但你沒有打算要開放吃糖果這件事情…….。像這樣因為要建立規則、保護孩子,而得堅定拒絕的時刻,在日常生活中,多不勝數。
.
奔放的嗨嗨,適應幼兒園所花去的時間,其實還不短。甚至一直到慢慢習慣了以後的半年,有些時候早上要去幼兒園,還是會特別抗拒,尤其是連假過後。小班,三歲十個月,228連假後的早晨。去幼兒園的路上,「我不想去學校~~~」、「我要回家!」、「開~回~去~~~!」這三句台詞,就像跳針一樣,在車子裡反覆以高頻的吼叫聲播放。
.
跟他說『我聽到了』,沒用。同理他說『玩了很多天不想分開,媽媽也是喔』,沒用。講道理說今天所有大人都得上班了,沒用。提醒他說太用力哭會吐,他忍了一會,……沒用。講媽媽以前住校不想回去上課的故事、讓他聽喜歡的音樂,成功地讓嗨嗨分心了三分鐘,最後還是以「我還是不想去學~~~校~~~~!!!」重啟跳針,……沒用。
.
後來我聽得出他的哭泣裡,絕望的成分越來越多,因為他知道我不管怎樣都還是會送他去,不會妥協。我說:『好啦,你真的很傷心耶~,那媽媽陪你,你哭一下。』然後我就沒有再講話,只剩下偶爾在他的哭聲和抗議中穿插:『好~~媽媽聽到~~,齁~~嗯~~我知道~~』,然後忍耐著他的聲音隨著車子越來越接近幼兒園而越飆越高。
.
他在看到我準備停車的那一霎那,激動到最高點,像要上刑場一樣淒厲的喊著:「我還不要下車啦!我不要打開門啦!讓我在車上哭一下啦!」。我打開車門,坐到後座說:「我沒有要下車,我只是來後座抱你,你說要哭一下對嗎?你要媽媽抱抱嗎?』他滿頭大汗、滿臉淚水,一邊繼續哭,一邊從被解開的安全座椅慢慢挪到我的腿上,我用窗外的交通警察在幹嘛讓他成功分了心,幫他擦汗、解開衣領,然後找些白癡話逗了他笑,成功擦了他的鼻涕和眼淚。
.
平靜了一點點,不再吼叫的他,用委屈的娃娃音說:「媽媽我還不想下車~~。」,我問他:「你想抱抱數到幾?100嗎?」。他臉上露出一絲希望,以及終於有機會可以拖延時間的賊笑容,說:「四個100要不要!?」。我爽快地說好(反正我都數很快),他聽了,用高昂而開心的語調說:「那就這樣囉!不可以忘記,也不可以偷弄喔!打勾勾。」我們開始數數,一邊看車外的孩子有誰來了。快數完的時候,要跟他比賽誰先來的同學也出現了,我說:「糟糕!你變第二名了,要不要趕快進去!啊不然你就變第三名了!!』。
.
進了幼兒園前院,我也沒催他,抱抱他、親親他、一邊跟門口等著的老師講話,今天所有的孩子都跟爸爸媽媽抱好久,有個媽媽一進門就說:「每個都抱成一團好好笑!」。嗨嗨窩在我身邊,但是眼睛一直在看其他的孩子,我陪了他一會,然後在他耳邊輕輕地說:「你看,每個孩子今天都捨不得跟爸爸媽媽分開,跟你一樣。你要不要跟媽媽抱一下,按一下噴射機按鈕(表示媽媽會像噴射機一樣快地來接他)讓我很快來接你?」。嗨嗨抱抱我,拉我的手到門邊,示意他要送我出去,然後抬頭跟我要了一個親吻,笑著跟我揮手再見。
.
讓孩子有一個安全的小宇宙,有一份充滿安全連結的依附關係,我們需要給出『好的』回應,並不等於,我們總是得給『好』作為回應!在那些要設定界線、建立規則的時候,我們的回應,不管間接或直接地表達,都是要跟孩子傳達~~~『不可以、沒辦法、不會像你想要的那樣』。在拒絕中,持續地跟孩子連結;設限住孩子的行為,但持續地接納跟支持孩子,是重要的練習。可是,怎麼做?
.
首要的,是要提醒自己,孩子在面對拒絕與設限的時刻,因挫折而起的憤怒尖叫,還有因為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埋怨傷心,是正常的、可預期會出現的情緒。維持自己內心的平靜,是你能在拒絕中持續與孩子同在的關鍵。而後,在設限的過程中不要只用單向而簡短的命令句和威脅,比方說『我說不可以就不可以!你再這樣我要生氣了!』、『你再不趕快吃就留在這裡洗碗!』、『會打人的小孩要被警察抓走,我要叫警察來抓你!』。
.
這樣的命令句和威脅,向孩子傳達出的是壓制和連結的斷裂,傳遞的是,當孩子不順從或是做不到時,他會被拋棄或是不再被喜歡,這樣的規範,運作的是孩子的恐懼,結果通常是兩種:堅定而撓執的孩子因為感受到自己要被拋棄了,被喚起更不安的感受,情緒更加激動、更難冷靜;順從而溫和的孩子,因為害怕被丟掉,而把自己心裡的聲音斷開或者偽裝,越長成一個內在感受不清晰或是裡外不一致的人。多用分享的方式去代替命令、批評和威脅,可以是分享你的擔憂或顧慮,也可以是讓孩子知道之所以不可行的原因,提供一種討論的空間。
.
比方說:
『我不喜歡你用手抓我,因為我很痛,我喜歡聽你用說的告訴我你生氣。』
『我不同意你把這個玩具帶進去浴室玩水,因為這個玩具裡有電池,沾水會壞掉,我可以讓你挑一個不怕沾水的。』
『我擔心你吃得太久,等一下我們一起玩的時間會變少,所以媽媽要提醒你快點吃,你如果五分鐘內可以吃完,我們等一下就可以有30分鐘玩,或是你想要慢慢吃,那麼等一下玩的時間就要縮短,我們可以一起想想要怎麼辦。』
.
三、四歲的孩子,通常有可能跟我們『討論』,不過,太小的孩子不一定有辦法做到,即使是三、四歲的孩子,也可能因為累,或是當天的狀況不好,而斷線進入情緒失控。很重要的是,除非你的孩子不滿一歲,否則的話請堅持,不要因為孩子哭而妥協,尤其是一歲半之後,這會讓本來只是中性地需要情緒釋放的孩子,學會原來哭泣就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。要讓孩子習慣,會不會獲得東西或是能不能做某一件事情,應該是要討論過後才會知道,而不是哭了就會有,哭可以獲得你的等待跟看見,但不會要到東西。
.
還是要再次提醒,一歲之前的孩子就不適用這樣的原則,因為他們的情緒發展與情緒調節能力,需要大人更多的彈性,而不是一昧地訓練或堅持。倘若孩子的情緒真的太激動,或者孩子太小、無法理解原因而只會崩潰大哭,過多的語言溝通就不一定有意義了,因為這時候,陪伴孩子度過他們經驗到的情緒風暴,調節情緒才是重要的。去表達『我在這裡』、『我看見了』、『我聽懂了』、『我知道你為什麼哭,因為你真的很不想跟媽媽分開』,去同理他,是你可以做的第一個嘗試。
.
也請記得,孩子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,他們可以上一秒大哭,下一秒晴朗地破涕為笑,所以有時候,孩子宣洩情緒,並不表示你一定得要很積極地介入或做些什麼,只要你的眼睛跟專注力仍然是在孩子身上的,你其實可以給孩子一點等待,然後跟孩子說:『你可以生氣一下,可以哭一下。』
.
我們在等待的間隔當中,要讓孩子練習表達自己是否需要幫忙,比方說對小一點的孩子,我們可以問孩子,他需要抱抱嗎?他需要擦擦汗嗎?需要我們幫忙冷靜下來嗎?當孩子表達出需要我們幫忙的時候,抱抱他、擦擦汗、喝喝水、輕輕地按摩或拍拍,問孩子一些實際的問題,可以有助孩子的專注力從情緒流動到環境上,比方說問他:『你想要紅色毛巾擦擦眼淚?還是黃色小鴨的毛巾?』、『媽媽抱抱你,你來數數看媽媽衣服上有幾個扣子?』、『哇,你抱起來更強壯、更重了耶,你現在三歲,對嗎?』。
.
對大一點,三、四歲的孩子,就可以慢慢把情緒調節的責任更多放回孩子的身上,去告訴孩子:『我希望你安靜下來,這樣媽媽說什麼你才聽得到,我們才可以討論怎麼幫忙你。』、『我覺得你哭得有點久了,試試看深呼吸,讓自己冷靜下來,我可以抱抱你。』當我們自己也在平靜的狀態時,我們也比較有可能延伸出無限創意的回應方式,講故事、變出障眼法的拔拇指魔術、用擦鼻涕的衛生紙折出一條船……。
.
對小小孩來講,有時候他們真的無法理解設限,我們技巧性地轉一個彎,事情通常也就成了。比方說,孩子不肯穿襪,你一邊編了一個波力解救恐龍的故事,一邊把一隻恐龍的襪子跟一隻波利的襪子配在一起,雖不成雙,孩子也就一愣一愣地聽完故事,穿上鞋襪。
.
我在幼兒園老師的身上,就學到好多好多像這樣的創意。比方說,嗨嗨在幼兒園前院一邊換鞋子一邊跟他的老師說:『老師,我剛剛在車上大哭,因為我真的真的不想要來上學~~。』老師回他:『真的喔,好啊,那你每天一定要記得哭一哭,告訴媽媽說你真的不想要來喔,(牽起他的手)走吧我們進去吧!』。兒子心滿意足地走進學校。
.
另外一次,我們一樣在前院換鞋,另一個孩子一走進來,也是跟老師說:『老師我不想要來上學~~。』老師說:『沒問題!那我們今天真的不要上學,你來陪我上班!』,那個孩子,一樣心滿意足、趾高氣昂地走進教室裡~~。可愛的孩子們,在抗議的時候,往往要的只是一個被尊重的權力感,而不見得是事情。
.
我還記得自己那天在幼兒園跟嗨嗨道別後,在心裡無聲地對他說:
『 孩子,你的自由終究是有限的。
我試著支持你,在有限的自由中,做選擇。
選擇用什麼樣的節奏,讓自己準備好,
去面對你無法選擇的那一條路,打開心觀察,找自己的位置。
然後,向前走!』